9月25日,受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科技處委托,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科研規劃處組織有關專家組,在太和試驗站對“十四五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“砂姜黑土麥-玉產能提升綜合技術模式構建及應用”課題組織現場測產。課題由安徽農業大學牽頭,合肥物質院等共同實施,課題負責人為合肥物質院智能所劉斌美研究員。
小麥和玉米是我國黃淮海平原砂姜黑土區核心糧食作物,其穩產高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。然而,受土壤板結硬化、有機質貧瘠、養分庫容不足等因素制約,該區域玉米單產與肥料利用效率長期偏低,嚴重限制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。在安徽省太和縣核心示范區,課題創新推行砂姜黑土區“玉-羊-草”農牧耦合培肥增效模式,搭配麥-玉周年適應性品種優化配置技術、砂姜黑土秸稈錯位輪還柔性消障技術、移動羊舍改土技術、有機無機肥配施技術等,顯著改善了土壤結構,促進小麥和玉米增產與地力提升協同增效。
專家組實地勘測玉米示范田,隨機抽取田塊樣方對農牧耦合條件下,“中科玉615”“隆創310”千畝高產示范區進行現場測產,測產結果顯示:“中科玉615”平均畝產生物鮮重4157.4千克,非示范區畝產生物鮮重3615.1千克,增產14.9%;“隆創310”平均畝產736.0千克,非示范區平均畝產654.2千克,增產12.5%。經分析比較測算千畝玉米示范片化肥利用率提高11.3%;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2.1%。綜合來看,項目示范區玉米田間表現生長整齊一致,長勢良好,無病蟲危害,玉米長勢明顯優于非項目區田塊。
專家組綜合測產結果認為,“土壤障礙因子消減+農牧耦合培肥增效+麥-玉全程智能機械化高效生產”的耕地質量與作物周年產能協同提升綜合技術模式,以及構建土壤生態調控培肥+秸稈快腐還田與耕作管理+糧-畜-草種養結合”農牧復合經營培肥增效新模式,對砂姜黑土區麥-玉周年產能提升作用顯著,未來需進一步聚焦農牧循環機制優化與輕簡化裝備融合,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區域治理模式,為中低產田產能-地力協同躍升提供系統支撐。
課題示范區
專家論證現場